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缅怀红军英雄魂 中山记者重走粤北长征路

发布时间:2025-02-22 10:32:38    次浏览

在粤北的连绵叠翠中,在风卷云起的碧空之下,英雄的事迹传唱至今,回荡于山谷。1934年10月至11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10月中旬进入广东,经过南雄、仁化、乐昌和连县,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国民党在粤北设置的三道封锁线,于1935年1月胜利横跨粤北,挺进湘境。粤北大地作为红军万里征途中的一站,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与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25—28日,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弘扬长征精神。《中山日报》记者全程跟随,记录下其中六大历史镜头。 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摄影 许星威 李迅)油山廖地:红色的山,英雄的山回眸:三次胜利会师,三年游击大战南雄油山廖地是当年中央红军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距县城40多公里,在近代革命史上,油山的廖地村有过著名的“三次会师”。我们驱车前往油山廖地村,一路上,车辆弯弯转转,盘着山路行走,远处高山连绵,一望无际,只有竹林碧绿逼人,郁郁葱葱,又密又厚。遥想当年,红军生活与战斗于此,深沟纵横,山高无路,穿越极其困难。但这些都难不倒英勇的红军战士们,红军反倒利用这里可攻可守的优越地理位置,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我们到了油山会师纪念亭,山边的枫树与竹林相间,枫叶稍黄,静静地编织出美丽的人间山水歌谣。立在亭边,风景令人心旷神怡,我的脑海中翻腾着三次会师的盛景: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在南雄土生土长的粤赣边特委书记李乐天率领特委机关和600多名武装人员,来到廖地村与曾彪领导的油山游击队会师,开辟油山游击区,打击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红军长征,这是油山历史上的第一次会师;1935年3月初,陈毅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留下的部队突围到达廖地,与李乐天会合;1935年4月初,赣南省军区司令员等人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300多人也辗转到达廖地会合。每一次会师,战士们的欢呼与激动,敲锣打鼓声,总回荡于这处山间……会师后,油山的革命武装达1000多人,成为粤赣边游击战争的主力部队,在陈毅和项英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油山廖地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不畏艰难、英勇善战的光辉事迹,至今令人惊叹。 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摄影 许星威 李迅) 铜鼓岭:回荡着红色岁月英雄歌回眸:激战长达两昼一夜铜鼓岭离仁化县城口镇不远,汽车停在铜鼓岭山脚,首先吸引你的是矗立眼前的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站在山脚放眼望去,山岭的背后还有山,山上的植物朝着四面八方舒张,环望四周,才发觉其似铜鼓。铜鼓岭地势险要,是城口镇通往仁化的要冲隘口,106国道旁立于眼前,“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与山上青翠欲滴的松柏相互辉映。历史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飞翔:1934年11月2日,红二师六团第一营夜袭城口镇后,3日,红二师第六团一部开往城口以南20多里的厚坑地域,阻击从仁化方向追来的国民党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11月4日,执行阻击任务的红军在铜鼓岭遭遇敌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敌人依仗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用轻、重机枪和步枪等疯狂扫射,红军伤亡很大。红军立刻抢占有利地形,利用密林草丛沉着应战、奋勇还击。战况激烈时,双方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双方伤亡惨重。第二天傍晚,红军完成阻击任务后趁夜转移,汇入西进的红军主力。当日,83岁的张良胜为我们讲述起红军的战斗片断。长达两昼一夜的激战,共有100多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最终,红军突破了敌人精心设置在城口镇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摧毁了敌军设在仁化境内的碉堡26座,为红军主力西进创造了条件。 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摄影 许星威 李迅)仁化城口:静谧老街见证军民鱼水情回眸:红军宁睡街头,不占民居城口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我们到了城口镇时,正值午后,阳光晒得欢,屋檐投影在一处,似要讲述更多有关红军当年的故事。街上行人稀少,我们径直到了古秦城,长长的街道古色古香。据记载,公元前207年,秦末汉初,南越王赵陀在境内筑古秦城为南越北隘口,守卫边界,城口由此得名。古城东起城群村八角亭,南临恩溪水,西至老盐街、北至三角坪。现今古朴宁静的城口镇难以让人联想起此地曾与战事有关。然而,1934年10月31日,红一军团二师前锋部队由江西聂都进入仁化的长江。11月2日,红二师六团第一营袭占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上的重镇城口。红军占领城口镇后,部队陆续在此地进行短期休整,以便恢复体力,补充给养,继续西征。据介绍,红军在城口修整期间,部分战士住在古秦城、老盐街、正龙街、油坪街,红军队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呼,但纪律严明的红军指战员们从不麻烦群众,只在城口温泉里洗漱、沐浴,缓解连日来行军作战的疲劳。我们行至主街正龙街,这里白天也寂静无人,到了河边街交汇处,一块“红军长征露宿地”标牌提示后人,红军驻扎城口时,“对群众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宁在此露宿街头,也不占民居”。城口处留下的红军英勇故事,汇成了一曲曲传颂至今的赞歌。 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摄影 许星威 李迅)陈欧营下村:老榕树曾为战士遮风挡雨回眸:途经长江时的重要歇宿点我们来到仁化县长江镇,沿着长江水系一直走,到红军长征期间露营地的陈欧营下村。村头一棵360年树龄的小叶榕树,树身刚劲,旁边竖着一块碑,上面写着:“红军长征经过仁化旧址陈欧营下村”,下面详细记载着:营下村是红军经过长江时重要的歇宿点。1934年10月至11月,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队伍先后分为六批由江西崇义的聂都进入仁化长江镇境内,红一军团二师的前锋别动队和六、四两个团于11月1日由里周的佛坳村翻过羌子坳、垒岭、甘溪岭、日头河到陈欧,在营下村宿营。红一军团直属队,于11月2日在林彪、聂荣臻的带领下,移驻陈欧歇宿。红十五师于11月3日进入长江,沿前面部队的路线一天赶到陈欧,当夜在营下村露宿,营下村成为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宿营休整点。”据当地的讲解员萧生奎称,当时红军经过陈欧营下村,都是在村边,树下和衣而睡,没有打扰村民。我们站在榕树下,只见它静静地立在村的一隅,它眼前横过的是连绵的山,长江水静悄悄地从其身边流向远处,它似在回想着当年一批批在其身边和衣而睡的红军战士。当年的夜晚,它如母亲般注视着他们,以身上的密叶为他们遮风挡雨。 全国文化记者采访团走进粤北,寻访红军足迹(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摄影 许星威 李迅)红军桥:大无畏精神的丰碑回眸:伤病员与敌人在桥上殊死搏斗从长江镇陈欧村驱车下来,不一会就到了日头河桥,这座桥原名“日头河桥”,后叫“红军桥”。据记载,此桥建于清代。这座石拱桥在这里并不起眼,桥面两旁没有栏杆,桥面有些沙石,桥下有流水,两边都布满块块大石,时过境迁,昔日荒古桥,如今却是村中桥,人在桥面行走时,望着桥下之水,不由回忆起当年与桥有关的战事……1934年10月底至11月初,红一方面军转战仁化长江,曾暂驻长江休整。其后,红军奔赴城口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而留下在陈欧休养的部分伤病员,在日头河桥附近与敌人武装发生战斗,其中,有8名伤病员被敌人从桥上推下波涛汹涌的河中,壮烈牺牲。为纪念红军烈士,当地百姓将此桥称为“红军桥”。据当地的讲解员介绍,他为考证当年这一段战斗经历,写了一篇《永恒的丰碑——粤北长江镇日头河阻击战纪实》,“‘派一个班打阻击,不打怕这帮王八蛋,他们就死缠着我们。’连长对指导员说,‘派哪个班最好!’指导员扫视一眼自己的部下,有一些犹豫。……”纪实写得很精彩,他把书稿给我们看时,大家都觉这里的战斗很激烈。站在桥面上,天空依然湛蓝,远处沾染一层秋的气息,红军激战的场面唯有靠记忆来回想。红军桥,永恒的丰碑,见证红军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红军桥(图片来源:中山日报)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机智斗敌显神威回眸:指挥官利用敌人电话探听敌情在乐昌五山梯田参观后,我们到了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据记载,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位于乐昌市五山镇麻坑村委会中山书院,这处建筑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的乡公所。1934年11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中突破敌人的第一、二道封锁线后进入乐昌五山地域。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安全通过。红一方面军11月6日3时到达麻坑墟,占领了敌军乡公所(中山书院),设立红一军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临时指挥部。而今,这里陈列着一些文物和历史介绍,其中一部电话机,让人回想起当时红军机智斗敌显神威的情境。据说,林彪亲自利用敌人的电话,装作自己人的口气,与乐昌廊田民团团长通了电话,打听到粤敌邓龙光部队三个团,一个团当日开上九峰。他赶紧派红二师回团,昼夜直奔九峰茶料与文洞交界的观音山,阻击国民党军队,使红军长征大部队安全地通过了乐昌境内,顺利抵达宜章,继续西进。(中山日报)